在浙江省丽水市庆元县黄田镇,有一座海拔1349米的龙头山,这里常年云雾缭绕,宛如仙境。山间层层叠叠的生态梯田茶园,在郁郁葱葱的山头绿意中舒展,宛如一幅美丽的山水画卷。
这片茶园的主人名叫吴明军,一个从货车司机跨界而来的制茶师,庆元雾峰农业专业合作社的创始人。他用七年时间,在这片高山上种出了红茶、绿茶、黄金芽、安吉白茶等多种好茶,也种出了属于他自己的精彩的人生新风景。
从方向盘到茶山:一场跨界的勇气与抉择
1985年,吴明军出生在龙头山村。和村里许多年轻人一样,他的起点朴素而寻常:初中毕业后便踏入社会,学驾照,开货车,长途奔波,风雨兼程,方向盘一握就是十多年。结婚生子后,为了给家人更安稳的生活,他和朋友合开了一家机械厂,年收入六七十万元,日子渐渐宽裕起来。
转折发生在2017年。那年他去松阳县的妹妹家做客,无意间听说当地许多人种茶收益颇丰。闲聊间,一个念头在他脑海中闪过:“我们村有那么多抛荒的土地,年轻人外出打工,老人留守在家,为什么不能把这些土地利用起来种茶呢?”
这个念头像一颗种子,在他心里扎了根。他开始翻山越岭考察村里的土地,走访周边茶区,慢慢摸清了门道:“国内茶市场看似饱和,但真正健康的好茶太少了。庆元的生态是块宝地,高山云雾、清新的空气、纯净的水土,种有机茶再合适不过。”
2019年,他下定决心,关掉机械厂,带着全部积蓄回到龙头山——这一次,他要从脚下的土地做起,让荒山变绿,让茶香飘满山间。
380亩茶园“开荒记”:把荒山变成“聚宝盆”
龙头山的土地,包含着吴明军的雄心,也隐藏着无数挑战。他挨家挨户走访村里的87户人家,最终租下81户的抛荒土地,又承包了山上一座寺庙周边近百亩的荒野茶,凑齐了380亩茶园。这些土地海拔最低800米,最高达1400米,远离都市污染,却也意味着开荒的艰辛。
“那时候每天天不亮就上山,带着村民开荒、平整土地、开沟育苗,非常辛苦。”吴明军笑着说。他注册成立了庆元县雾峰农业专业合作社,给这片茶园取名“雾峰”——因龙头山常年云雾缭绕而得,既藏着对自然的敬畏,也暗含着对品质的期许。
为了种出真正的有机茶,他坚持“笨办法”:不用除草剂,常年请6个工人人工除草,草长得快时还要临时雇村民帮忙,一年光除草就要花上几十万元;不施化肥,用草木灰、有机肥培育地力;甚至连茶叶加工都要自己把关——他在半山腰建起3000平方米的有机茶厂房,引进全自动生产线,注册“雾峰茗茶”品牌,从种植到加工,每个环节都亲自盯着。
“茶树种下去,要等四五年才能采摘,这几年光投入不见回报。但我不急,做茶叶是急不得的,我相信只要产品质量好,不愁销路。”吴明军说。
拜师学艺:从“门外汉”到制茶大师
种茶只是第一步,制茶才是真正的考验。初中毕业的吴明军那时还根本不懂茶,完全是个“门外汉”,但他有一股不服输的劲:“我文化不高,但动手能力强。我认定的事,只要用心去做就一定能做好,对此我有信心。”
为了学制茶手艺,他成了“追茶人”。先是去龙泉拜师,学了一年多,后来听师傅介绍说福建武夷山有位红茶大师技艺十分精湛,在业内威望很高,他当即表示:“哪怕一个月学费十万,我也愿意跟着他学。”但大师不愿见他,更别说收徒。吴明军没有放弃,最后在朋友推荐下,他终于见到了大师。他请大师来到龙头山,看自己亲手开垦的茶园,讲自己种有机茶的想法。“大师看我这么真诚,做得这么辛苦,知道我是用心在做茶业,终于打动了大师的心,愿意收我为徒,而且是免费的,不收我一分钱。”吴明军十分感动。
那两年,他往返于武夷山和龙头山之间,从鲜叶采摘的时机、摊晾的湿度,到发酵的温度、烘焙的火候,一点点学,一遍遍练,终于成了一名合格的制茶师。
现在,大师每年都来龙头山,看看他的茶,帮他把把质量关。大师要求严格,有时一批茶做坏了,直接让他倒掉:“宁可少卖一斤,也不能砸了招牌。”这话他记在心里,如今自己做茶,哪怕成本再高,不合格的茶绝不上市。
吴明军有90多亩荒野茶,这些茶树至少有150多年的历史,散落地生长在海拔1400多米的高山上。这些山无路可走,每年采摘前,都要请人先来除草,开出一条路来。因为茶树相对较高,采摘比较困难,要用梯子爬上去采,数量也很少,只有几百斤,两天就采完了。但因为稀少,更显珍贵。吴明军用他的技艺,将荒野茶做成了红茶。“现在我的荒野红茶,能泡十五泡,第一泡和第十五泡滋味几乎没差别。”
2022年庆元首届“斗茶”大赛,吴明军的荒野红茶从几十款茶中脱颖而出,获得“十佳荒野茶”称号,他还被评为庆元县“十佳创业创新之星”。2023年和2024年,他的荒野红茶又连续两年被评为“十佳荒野茶”。
庆元县“斗茶”大赛有六名评委,他们来自杭州和福建,没有庆元本地人,杜绝人情分,能评上“十佳”全凭茶真的好。评委们从色泽、滋味、耐泡等多方面逐一打分,得分高的前十名获得十佳称号,公开公平公正透明,让人心服口服,所以每年都有四五十位茶农报名参赛,竞争十分激烈。
“不过,要真正在市场上站得住脚,还得靠品质。参加比赛只是锦上添花的事。”吴明军并没有因为获奖而沾沾自喜,他心里门儿清。
茶园里的“共富经”:让荒山长出“金叶子”
在龙头山,吴明军的茶园不仅是一片茶山,更是村民的“钱袋子”。每年4月20日到6月20日采茶季,村里50多岁到70多岁的留守老人都会来帮忙采茶,采一斤茶青能赚60元,熟练的老人一天能挣300多元。“以前老人守着荒地没事做,现在上山采采茶,一年能多挣万把块。”村民的土地租给吴明军每年有租金收入,再加上采茶费用等,收入还是很可观的,村民们非常满意,在路上遇到吴明军都会热情打招呼。
吴明军还琢磨着让茶园“多挣一份钱”。他在制茶厂房二楼开了18间民宿,取名“雾峰家园”,游客来山上采茶、品茶、吃生态农家乐菜,还能住下来看山景。“春天漫山遍野开满了野生的杜鹃花,非常漂亮,很多人会自驾过来赏花。夏天山上更是十分凉快,晚上能看到满天星星,睡觉不仅不用开空调,还要盖被子。”他的爱人鲍春梅负责接待民宿客人和茶叶销售,通过网络把消息传到全国,长三角一带如上海、杭州等地,常有游客自驾而来。
“前几天来了11位上海自驾客人。他们吃的鸡鸭鱼肉蔬菜瓜果都是我带他们去村民家里现摘现杀现买的,原滋原味,非常安全,非常好吃,他们吃得很开心。他们说,这些菜在城市的农贸市场里有钱也买不到,太难得了。在龙头山上,客人们不仅喝到了我的有机茶,晚上还能枕着茶香睡觉,客人说比住城里的大宾馆舒服多了。”临别前,客人要走了他的名片,说有机会还会再带朋友过来玩。
吴明军笑着说:“过几天还有一批客人要过来,已经预定了15间房了。现在是旺季,常常满房。客人临走时总会带几斤茶,这是对我们的茶叶最大的认可”。
“做茶先做人,诚信最重要”
如今的雾峰茶园,380亩茶山郁郁葱葱,黄金芽、白茶、绿茶、红茶吐露芬芳;“雾峰茗茶”在杭州、丽水、嘉兴、上海和南京开了专卖店,去年的茶叶几乎卖空,只留了180斤库存。
吴明军说,这些年厂房、设备、人工投入加起来有几百万元,目前为止自己还没回本,还没有看到经济效益,但他依然坚持走自己的有机茶之路:他杜绝像有些茶商那样“加点白糖掩盖二芽三芽的苦涩味”的做法,一年只采一季,二芽、三芽坚决不采,“让茶树好好长,明年才能有更好的收成”;他坚持不用机器除草,全年靠专门请来的村民人工除草;他不打农药,不施化肥,哪怕成本高也要做有机茶;“做茶先做人,诚信最重要。人做好了,茶才能做得好。我做的是健康茶,要对得起自己的品牌,对得起相信我的消费者。蒙人是行不通的,蒙得了一时,蒙不了一世。”
吴明军艰苦奋斗的精神和诚信经营的品质,深受村民和消费者的赞赏,也得到了当地政府的肯定。黄田镇党委书记吴应洪说,吴明军是新乡贤的代表:“他把荒地变成宝地,带着村民致富,是乡村振兴的‘领头雁’。”但吴明军认为,自己只是个“种茶人”:“我没什么大本事,就是想把家乡的山用好,让大家喝到放心茶,让村里人日子好过点。”
站在龙头山的茶园里,云雾从山间升起,漫过层层茶树。吴明军望着远方,仿佛看到了几年后的样子:“等茶树再长壮点,民宿再完善点,让更多人来这里,看看我们的山,尝尝我们的茶。”
从货车司机到制茶师,从一片荒地到漫山茶园,吴明军的故事就像龙头山的茶,在岁月里慢慢发酵,最终酿成了醇厚的滋味。而这片山,也因为有了他这样的“新农人”,每天都充满了生机。
本文内容转载自:晨报之声,原标题《【庆元荒野茶系列报道之四】吴明军:从货车司机到制茶师,茶园里书写人生新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为原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